高级搜索
首页 成语词典 成语谜语 歇后语 成语故事 成语接龙 成语文章 看图猜成语
        经典成语故事20个

        中国人不可不知的20个成语典故
        (一)铁杵磨针

        【典故】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 常常逃学, 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 李白又没有去上学, 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 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 “这么好的天气, 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 在一个破茅屋门口, 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 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 “老婆婆, 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 对李白笑了笑, 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 铁杵这么粗, 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 愚公可以移山, 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 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 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 令李白很惭愧, 于是回去之后, 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 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 只要有恒心, 一定会成功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 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 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典故】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 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 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 认真学习历史, 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 认真学习历史, 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 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 接触过他的人都说, 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 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 他没有答应, 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 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 不仅常常同床而卧, 同被而眠, 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 复兴晋国, 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 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 他一脚把刘琨踢醒, 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 我偏不这样想, 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 剑光飞舞, 剑声铿锵。春去冬来, 寒来暑往, 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 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 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 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 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 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 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 形容发奋有为, 也比喻有志之士, 及时振作。

        �。ㄈ┩鲅虿估�

        【典故】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 楚国有一个大臣, 名叫庄辛, 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 左边是州侯, 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 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 不管国家大事, 郢(楚都, 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 很不高兴, 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 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 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 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 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 秦国果然派兵侵楚, 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 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 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 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 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 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 只知道享乐, 不知道如何做事, 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 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 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 如果赶紧去挽救, 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 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 轻举冒进, 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 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 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认为“亡羊补牢”, 从头做起, 还不算晚呢!

        (四)盲人摸象

        【典故】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 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 国王名叫镜面王。他信奉释迦牟尼的佛教, 每天都拜佛诵经, 十分虔诚。可是, 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 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 人心混乱, 是非不明, 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 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 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 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 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 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 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 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 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 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 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 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 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 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 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 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 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 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最后, 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 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 吵吵嚷嚷, 争论不休, 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 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 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出处】
          《大般涅槃经》三二:“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 其触耳者言象如箕, 其触头者言象如石, 其触鼻者言象如杵, 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 其触脊者言象如床, 其触腹者言象如甕, 其触尾者言象如绳。”
          【解释】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 就乱加猜测, 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典故】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 有一个农民,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 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 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 但他太懒, 胆子又特�。墒裁炊际怯掷劣峙�, 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 他正在田里耕地, 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 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只兔子, 不偏不倚, 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 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 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 守着那神奇的树根, 等着奇迹的出现。
          【释读】
          成语“守株待兔”, 比喻亡想不劳而得, 或死守狭隘的经验, 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

        【典故】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 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 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 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 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 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 他灵机一动, 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 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 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 得意洋洋的跑回家, 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 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 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农夫太太半信半疑, 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 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 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 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 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 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 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 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 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 反而一事无成。

        �。ㄆ撸┞蜩怪�

        【典故】
          一个楚国人, 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 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为了卖个好价钱, 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 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 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 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 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 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然后, 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 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 看上去, 闪闪发亮, 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 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 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 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 爱不释手, 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郑人交过钱后, 便拿着盒子往回走。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 没等楚人想完, 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 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 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 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 一边往回走去。
          楚人拿着被退回的珍珠, 十分尴尬地站在那里。他原本以为别人会欣赏他的珍珠, 可是没想到精美的外包装超过了包装盒内的价值, 以致于“喧宾夺主”, 令楚人哭笑不得。
          【释读】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 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八)滥竽充数

         【典故】
          据《韩非子》记载, 齐宣王爱听吹竽, 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 根本就不会吹竽, 看到这个机会, 就到齐宣王那里去, 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 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 每逢吹竽, 就混在队里, 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 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 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 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 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 只好逃之夭夭, 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释读】
          西方谚语说, 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 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 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 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 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满足于滥竽充数, 自欺欺人, 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九)按图索骥

        【典故】
          孙阳, 春秋时秦国人, 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 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 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 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 编写成一本《相马经》, 在书上, 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 并画了不少插图, 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 智质很差, 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 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 高脑门, 大眼睛, 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便拿看书, 往外走去, 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 他看到一只大癞蛤�。ψ交厝ジ嫠咚盖姿�:“我找到了匹好马, 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 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
          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挥筛械接趾眯τ趾闷�, 幽默地说:“这‘马’爱跳, 没办法骑呀!”
          【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艺林伐山》,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sang)蚨日, 蹄如累曲”之语, 其子执《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 谓其父:“得一马, 略与相同, 但蹄不如累曲尔。”
          【释读】
          按图像寻求良马, 比喻做事拘泥教条, 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 骥是好马。

        (十)邯郸学步

        【典故】
          相传在两千年前, 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 不知道姓啥叫啥, 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 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 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 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 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 饭菜是人家的香, 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 学一样丢一样, 虽然花样翻新, 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 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晕羌依锶斯艿锰�。 
              亲戚、邻居们, 说他是狗熊掰棒子, 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 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 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 太丑了。
          有一天, 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 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 对上了心�。泵ψ呱锨叭�, 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 那几个人看见他, 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 他瞒着家人, 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 他感到处处新鲜, 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 他觉得活泼、美, 学;看见老人走路, 他觉得稳重, 学;看到妇女走路, 摇摆多姿, 学。就这样, 不过半月光景, 他连走路也不会了, 路费也花光了, 只好爬着回去了。
          【释读】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 比喻生搬硬套, 机械地模仿别人, 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 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十一)井底之蛙

        【典故】
          《庄子秋水篇》讲了一个浅井的虾蟆和东海之鳖的故事。一日, 一只浅井的青蛙见到一只东海大鳖, 便兴致勃勃地对它说:“我可快乐啦!出来就在井栏边跳来跳去, 进去就在井壁砖缝中休息;跳入井中, 水就泡着我的两腋和腮;游到浅处, 泥汤就没了我的脚。我独占一井之水, 螃蟹和蝌蚪都没法跟我相比, 你何不也下来看看?”
          东海之鳖来到井边, 左脚还没进去, 石膝已经被卡住了。东海之鳖慢慢退了出去, 然后对这只浅井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样子:“用千里之遥这样的字眼儿, 不足以说明大海的广阔;用千仞之高这样的词, 不足以量尽它的深度。大禹时十年九涝, 海水没显出增加了多少;商汤时八年七早, 海水也并不见减少多少……”浅井的青蛙听得目瞪口呆, 惊恐万分, 茫茫然若有所失, 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拘于虚也。”
          【释读】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十二)叶公好龙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 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 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 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 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 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 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 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 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 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 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 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 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 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 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 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 在酒具上刻着龙, 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 很是感动。一天, 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 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 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 吓得脸都变了颜色, 惊恐万状, 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 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 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 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 而一旦要动真格的, 他们却临阵脱逃了, 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十三)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侯, 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 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 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 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 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 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把钟敲碎, 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 拼命朝钟砸去, 咣的一声巨响, 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 心想这下糟了, 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 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 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 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 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 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 钟声变小了, 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 “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 把耳朵塞�。南�, 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 一下一下, 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 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十四)自相矛盾

        【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 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 他就举起他的盾, 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 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 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 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 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 是世界上最尖利的, 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 只要一碰上, 嘿嘿, 马上就会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 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 快来买呀, 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 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 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 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 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 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 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
          《韩非子·难势》
          客有鬻于与盾者, 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 陷予之盾, 何 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 用以刺杀敌人。“盾”, 古代用来�;ぷ约骸⒌值档腥舜躺钡奈淦�。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十五)水滴石穿

        【典故】
          宋朝时, 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当时, 常有军卒侮辱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事。张乘崖认为这是一种反常的事, 下决心要整治这种现象。
          一天, 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突然, 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 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那个小吏支吾了半天, 才承认是从府军中偷来的。张乘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 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一文钱算得了什么!你也只能打我, 不能杀我!”张乘崖大怒, 判道:“一日一钱, 千日千钱, 绳锯木断, 水滴石穿。”为了惩罚这种行为, 张乘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释读】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 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 总能办成事情。

        (十六)东施效颦

         【典故】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 是春秋时期越国人, 她的一举一动都十分吸引人, 只可惜她的身体不好, 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 她在河边洗完衣服准备回家, 就在回家的路上, 突然因为胸口疼痛, 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 皱着眉头。虽然她的样子非常难受不舒服, 但是见到的村民们却都在称赞, 说她这样比平时更美丽。
          同村有位名叫东施的女孩, 因为她的长相并不好看, 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赞西施用手扶住的样子很美丽, 于是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扶住胸口, 皱着眉头, 在人们面前慢慢地走动, 以为这样就有人称赞她。她本来就长得丑, 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动作, 装腔作势的怪样子, 让人更加厌恶。有人看到之后, 赶紧关上大门;有些人则是急忙拉妻儿躲得远远的, 他们比以前更加瞧不起东施了!
          【释读】
          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 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 刻意地去模仿, 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十七)卧薪尝胆

        【典故】
          春秋时期, 吴越两国相邻, 经常打仗, 有次吴王领兵攻打越国, 被越王勾践的大将灵姑浮砍中了右脚, 最后伤重而亡。吴王死后, 他的儿子夫差继位。三年以后, 夫差带兵前去攻打越国, 以报杀父之仇。
          公元前497年, 两国在夫椒交战, 吴国大获全胜, 越王勾践被迫退居到会稽。吴王派兵追击, 把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 情况非常危急。此时, 勾践听从了大夫文种的计策, 准备了一些金银财宝和几个美女, 派人偷偷地送给吴国太宰, 并通过太宰向吴王求情, 吴王最后答应了越王勾践的求和。 
              但是吴国的伍子胥认为不能与越国讲和, 否则无异于放虎归山, 可是吴王不听。
          越王勾践投降后, 便和妻子一起前往吴国, 他们夫妻俩住在夫差父亲墓旁的石屋里, 做看守坟墓和养马的事情。夫差每次出游, 勾践总是拿着马鞭, 恭恭敬敬地跟在后面。后来吴王夫差有�。醇吮砻魉苑虿畹闹倚�, 竟亲自去尝夫差大便的味道, 以便来判断夫差病愈的日期。夫差病好的日期恰好与勾践预测的相合, 夫差认为勾践对他敬爱忠诚, 于是就把勾践夫妇放回越国。越王勾践他回国以后, 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 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 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 表示不忘国耻, 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 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 最后打败了吴国, 吴王羞愧自杀。
          【出处】
          源于《史记专项王勾践世家》
          【释读】
          后来, 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 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 民奋图强。

        (十八)夜郎自大

        【典故】
          汉朝的时候, 在西南方有个名叫夜郎的小国家, 它虽然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可是国土很�。傩找采�, 物产更是少得可怜。但是由于邻近地区以夜郎这个国家最大, 从没离开过国家的夜郎国国王就以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 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 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 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啰!”走着走着, 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问说:“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部下们回答说:“天底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后来, 他们来到河边, 国王又问:“我认为这可是世界上最长的河川了。”部下们仍然异口同声回答说:“大王说得一点都没错。”从此以后, 无知的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次, 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 途中先经过夜郎的邻国滇国, 滇王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比起来哪个大?“使者一听吓了一跳, 他没想到这个小国家, 竟然无知的自以为能与汉朝相比。却没想到后来使者到了夜郎国, 骄傲又无知的国王因为不知道自己统治的国家只和汉朝的一个县差不多大, 竟然不知天高地厚也问使者:?汉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释读】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十九)愚公移山

        【典故】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 一座叫太行山, 一座叫王屋山。那里的北山住着一位老人名叫愚公, 快90岁了。他每次出门, 都因被这两座大山阻隔, 要绕很大的圈子, 才能到南方去。
          一天, 他把全家人召集起来, 说:“我准备与你们一起, 用毕生的精力来搬掉太行山和王屋山, 修一条通向南方的大道。你们说好吗!”
          大家都表示赞成, 但愚公的老伴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大家的力量加起来, 还不能搬移一座小山, 又怎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搬掉呢?再说, 把那些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放到哪里去呢?”
          讨论下来大家认为, 可以把挖出来的泥土和石块扔到东方的海边和北方最远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 愚公带着儿孙们开始挖山。虽然一家人每天挖不了多少, 但他们还是坚持挖。直到换季节的时候, 才回家一次。
          有个名叫智叟的老人得知这件事后, 特地来劝愚公说:“你这样做太不聪明了, 凭你这有限的精力, 又怎能把这两座山挖平呢?”愚公回答说:“你这个人太顽固了, 简直无法开导, 即使我死了, 还有我的儿子在这里。儿子死了, 还有孙子, 孙子又生孩子, 孩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而山却不会再增高, 为什么挖不平呢?”
          当时山神见愚公他们挖山不止, 便向上帝报告了这件事。上帝被愚公的精神感动, 派了两个大力神下凡, 把两座山背走。从此, 这里不再有高山阻隔了。
          【所属朝代】
          春秋战国时代
          【出处】
          《列子·汤问第五》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 他决心把山平掉, 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 儿子死了还有孙子, 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两座山终究会凿平。
          【释读】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二十)熟能生巧

        【典故】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 号尧咨的人, 箭术精良, 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 常�?湟约旱谋玖�。“哈, 哈, 哈, 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俊�
          “师父, 您实在是太高明了, 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颐腔挂喔�, 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 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 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 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 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 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 搭上箭, 一连发出十枝箭, 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 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 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 不客气的问他:“喂, 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 不过, 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 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 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 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 你先别生气, 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 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 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 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 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 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 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 薄澳忝腔故强戳嗽偎蛋�。”
          老翁说完, 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 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 眼睛看准了, 油杓轻轻一歪, 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 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 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 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背乱⒆商耸植牙�, 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 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释读】
          这个成语, 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 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 就能找出许多窍门, 干起来得心应手。

        相关资料



        工具导航: 中国新华字典 反义词在线查询 近义词在线查询 古诗词大全 歇后语大全 文言文翻译 中文转拼音 简繁转换 信息网

        手机版    版权所有 中国成语词典 中国成语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