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 解释 |
| 表里一致 | 里外一致, 指思想与言行完全一致 |
| 不以辞害志 | 辞:文辞;志: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因为只顾文辞而损害了对内容的理解。指写文章不要只追求修辞而忽略文章的立意 |
| 词不达意 | 达:表达。词句不能充分、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 |
| 泛滥成灾 |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四处溢出。比喻坏的思想言行到处传播, 造成�:� |
| 糊里糊涂 | 认识�:�, 不明事理。也形容思想处于�:磺宓淖刺� |
| 哀莫大于心死 | 指最可悲哀的事, 莫过于思想顽钝, 麻木不仁。 |
| 品学兼优 | 兼:都。思想品德和学业都很优秀 |
| 抱残守缺 | 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 不求改进。 |
| 表里如一 | 表:外表;里:内心。表面和内心象一个东西。形容言行和思想完全一致。 |
| 别有肺肠 | 别有:另有;肺肠:指思想。比喻人动机不良, 故意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的奇特的主张。 |
| 博大精深 | 博:广, 多。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
| 不臣之心 |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 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 |
| 不忘沟壑 | 沟壑:山沟。念念不忘为正义而死, 弃尸山沟。形容有为正义献身的思想准备。也比喻人发迹之后不忘过去贫贱的日子。 |
| 嘲风弄月 | 嘲:嘲笑;弄:玩赏;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
| 嘲风咏月 | 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
| 臭肉来蝇 | 腐臭的肉招来苍蝇。比喻自己的思想作风有问题, 就会招致坏人的引诱。 |
| 臭味相投 | 臭味:气味;相投:互相投合。彼此的思想作风、兴趣等相同, 很合得来(常指坏的)。 |
| 初生牛犊不怕虎 | 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顾虑, 敢作敢为。 |
| 词不逮理 | 词:言语, 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
| 呆头呆脑 | 呆:呆板, 不灵活。形容思想、行动迟钝笨拙。 |
| 道德文章 | 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
| 德才兼备 | 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 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
| 定于一尊 | 尊:指具有最高权威的人。旧指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 |
| 顿开茅塞 | 顿:立刻;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比喻思想忽然开窍, 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
| 翻然悔悟 | 悔:悔恨;悟:觉悟。很快地醒悟过来。形容转变得很快。指思想完全转变, 彻底醒悟。 |
| 防微杜渐 | 微:微�。欢�:堵�。唤�: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 不让它发展。 |
| 革面洗心 | 清除旧思想, 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改过, 重新做人。 |
| 高枕 | 垫高枕头睡觉, 无虑。比喻思想麻痹, 丧失警惕。 |
| 攻心为上 | 从思想上瓦解敌人的斗志为上策。 |
| 苟且之心 | 苟且:得过且过。指得过且过、只顾眼前思想。亦指想做不正当事情的念头。一般多指男女关系。 |
| 蛊惑人心 | 蛊惑:迷惑。指用欺骗引诱等手段迷惑人, 搞乱人的思想。 |
| 瑰意琦行 | 瑰:美石, 比喻珍贵;琦:美玉, 比喻珍奇, 美好。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为。 |
| 积重难返 | 重:程度深;返:回转。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 很难改变。 |
| 绝圣弃智 | 圣、智:智慧, 聪明。弃绝聪明才智, 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
| 居安思危 | 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 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
| 绝仁弃义 | 绝、弃:放弃。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 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
| 离心离德 | 思想不统一, 信念也不一致。指不一条心。 |
| 乐业安居 | 愉快地从事自己的职业, 过着安定的生活。形容生活、生产、思想状况安定正�!� |
| 茅塞顿开 | 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 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思想忽然开窍, 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
| 美人香草 | 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
| 弄月嘲风 | 弄:玩赏;嘲:嘲笑;风、月:泛指各种自然景物。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
| 内圣外王 |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 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 |
| 男盗女娼 | 男做盗贼, 女为娼妓。形容男女都做坏事或思想极其腐朽卑劣。 |
| 怦然心动 | 指由于受某种事物的吸引, 思想情感起了波动。 |
| 墨守成规 | 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 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
| 情投意合 | 投:相合。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 合得来。 |
| 潜移默化 | 潜:暗中同, 不见形迹;默:不说话, 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
| 前言不搭后语 | 说得话前后连接不上。多形容思想混乱, 不能自圆其说。 |
| 情景交融 |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
| 破除迷信 | 原指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现也指解放思想, 扫除自卑感, 树立敢想、敢说、敢干的新风格。 |
| 轻装上阵 | 原指战士穿着轻装作战, 现在比喻放下思想包袱投入工作。 |
| 人非木石 | 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 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 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 |
| 如饮醍醐 | 比喻使人思想上一下就通了。 |
| 气味相投 | 气味:比喻性格和志趣;投:投合。指人思想作风相同, 彼此很合得来。 |
| 情随事迁 | 情况变了, 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
| 入主出奴 | 原意是崇信了一种学说, 必然排斥另一种学说;把前者奉为主人, 把后者当作奴仆。后比喻学术思想上的宗派主义。 |
| 人心如面 | 心:指思想、感情等。指每个人的思想也象每个人的面貌一样, 各不相同。 |
| 陶熔鼓铸 | 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
| 四大皆空 |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
| 思潮起伏 | 思想活动极频繁。 |
| 世道人心 | 社会的风气, 人们的思想。 |
| 同心协力 | 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 共同努力。 |
| 天真烂漫 | 天真:指心地单纯, 没有做作和虚伪;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形容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 没有做作和虚伪。 |
| 脱胎换骨 | 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 就转凡胎为圣胎, 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 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
| 洗心革面 | 清除旧思想, 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 |
| 文以载道 | 载:装载, 引伸为阐明;道:道理, 泛指思想。指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的。 |
| 香草美人 | 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
| 协力同心 | 心:思想;协:合。团结一致, 共同努力。 |
| 无根而固 | 固:牢固。没有根柢却能牢固。比喻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作基础。 |
| 衔华佩实 | 衔:包含;华:比喻文采;佩:佩带;实:果实, 比喻文章的思想内容。形容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完美。也形容草木开花结果。 |
| 心心相印 | 心:心意, 思想感情;�。悍�。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 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
| 兴妖作怪 | 比喻坏人破坏捣乱, 或坏思想扩大影响。 |
| 心不在焉 |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
| 闲愁万种 | 闲愁:说不出的烦恼。莫名的烦恼极多。形容思想空虚, 多愁善感。也形容愁情满怀。 |
| 心之官则思 | 心:古人以为心是思维器官, 所以把思想的器官、感情等都说做心, 现指脑筋;官:官能, 作用。脑筋的官能就是思维。 |
| 言为心声 | 言语是思想的反映, 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 |
| 油然而生 | 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
| 至人无梦 | 至人:指思想道德等方面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品德高尚的人, 不会做想入非非的梦。 |
| 隐晦曲折 | 隐晦:不明显。指写文章或说话时用隐隐约约、转弯抹角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思想。 |
| 异端邪说 | 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 |
| 咏月嘲风 | 指描写风云月露等景象而思想内容贫乏的写作。 |
| 周情孔思 | 周公、孔子的思想感情。封建社会奉之为思想情操的楷�!⒌浞�。 |
| 字里行间 | 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 |
| 重男轻女 | 重视男子, 看轻女性。指轻视妇女的封建思想。 |
| 诸子百家 | 原指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个派别, 后用来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 |
| 自由泛滥 | 指某种错误的思想言行没有约束, 到处扩散。 |
| 马放南山 | 比喻天下太平, 不再用兵。现形容思想麻痹。 |
| 邦以民为本 | 古代儒家民本思想的一种反映, 认为万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治国应以安民、得民作为根本。 |
| 抱残守阙 | ①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 不接受新事物。②谓笃守古学古 |
| 变心易虑 | 改变思想;改变打算。 |
| 波路壮阔 | 波路:波涛。比喻规�:晡�, 声势浩大。南朝末·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旅客贫辛, 波路壮阔。”亦作“波澜壮阔”。清·郎廷槐《师友诗传续录》:“七言诗须波澜壮阔, 顿挫激昂, 大开开阖耳。”清·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专凭西汉博士说以释经义者间出, |
| 拨云睹日 | 拨开云彩看见太阳。形容受到启发, 思想豁然开朗, 或比喻见到光明, 大有希望。亦作“拨云见日”、“拨开云雾见青天”、“披云雾, 睹青天”。 |
| 不露形色 | 不让思想活动从行动和表情上流露出来。 |
| 存心积虑 | 谓长期、一贯的思想、想法。 |
| 打破迷关 | 指打掉思想上的迷惘。 |
| 道不相谋 | 谓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语本《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 不相为谋。’” |
| 登高望远 | 登上高处, 看得更远。也比喻思想境界高, 目光远大。 |
| 幡然悔悟 | 思想转变很快, 彻底悔悟 |
| 革心易行 | 谓改正错误思想, 改变错误行为。 |
| 好恶不同 | 爱好和憎恶各不相同。形容人的志趣、志向和思想感情各异。 |
| 火尽薪传 | 火虽烧完, 柴却留传下来。比喻思想、学术、技艺等世代相传。 |
| 借景生情 | 借眼前的事物激发思想感情。 |
| 久束湿薪 | 长期捆着的潮湿柴草。喻思想保守, 不易接受新事物。 |
| 孔情周思 | 指儒学的思想、情懆。孔, 孔子;周, 周公。 |
| 冷水浇背 | 冷水从背上浇下来。比喻因突然遭受意外的打击或刺激, 思想为之一震或希望为之幻灭。亦作“冷水浇头”。 |
| 离经畔道 | ①谓思想、言行背离儒家经典和规范。②指背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
| 梦断魂劳 | 睡梦中也在思想着, 弄得神魂不宁。亦作“梦断魂消”。 |
| 民贵君轻 | 人民比君主更重要。这是民本思想。 |
| 命辞遣意 | 亦作“命词遣意”。运用文词表达思想。 |
| 清静无为 | 道家语。春秋时期道家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治术。指一切听其自然, 人力不必强为。 |
| 情投意洽 | 谓双方思想感情很融洽。 |
| 情文并茂 | 形容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文字都很美。 |
| 染神乱志 | 谓思想受到迷惑扰乱。 |
| 人心涣散 | 涣散:散漫, 松懈。思想不统一。形容人心不齐。亦作“人心涣漓”。 |
| 声气相投 | 指朋友间思想一致, 性情投合。 |
| 市民文学 | 封建社会后期, 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社会的生活和悲欢离合的故事, 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作品。 |
| 诗以言志 | 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趣。亦作“诗言志”、“诗以道志”。 |
| 思绪万千 | 思绪:思想的头绪。万千:极多。指思想的头绪相当多, 思虑复杂多端。 |
| 同心同德 | 心:思想;德:信念。指思想统一, 信念一致。 |
| 小脚女人 |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一:“我们的某些同志却象一个小脚女人, 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 老是埋怨旁人说:走快了, 走快了。”因用以指思想保守的人。 |
| 协力齐心 | 思想一致, 共同努力。亦作“协心同力”、“协力同心”。 |
| 邪魔外道 | 佛教语, 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学说。 |
| 协心戮力 | 思想一致, 并同努力。 |
| 言不达意 | 亦作“言不逮意”。说的话不能准确地表达思想内容。 |
| 言不尽意 | 指说的话不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 |
| 遗老遗少 | 遗老:前朝旧臣;遗少:思想陈旧的年轻人。思想陈腐、顽固守旧的老人和年轻人。 |
| 一脉相承 | 一脉:同一血脉。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批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 |
| 一脉相传 | 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的继承关系。 |
| 一民同俗 | 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
| 溢于言表 | 超出言语以外, 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
| 意在笔前 | 亦作“意在笔先”。①谓写字构思在落笔以前。②作诗文先作思想上的酝酿, 然后着笔。 |
| 淫心匿行 | 谓思想邪乱、行为不正。 |
| 由近及远 | 从近处到远处。比喻事物的影响逐渐推广, 思想认识不断深入。 |
| 于安思危 | 于: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 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
| 榆木疙瘩 | 坚硬的榆树根。比喻思想顽固。 |
| 榆木圪垯 | 坚硬的榆树根。喻思想顽固。 |
| 榆木脑袋 | 比喻思想顽固。亦作“榆木脑壳”。 |
| 正始之音 | ①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 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 谈玄析理, 放达不羁;名土风流, 盛于洛下, 世称“正始之音”。②指纯正的乐声。 |
| 直抒胸臆 | 谓不加掩饰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
| 自甘堕落 | 自己甘心思想行为向坏的方向发展 |
| 钻牛角尖 | 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指思想方法狭窄。 |
| 百虑一致 | 〖解释〗指使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 |
| 血风肉雨 | 【出处】清·梁启超《论权利思想》:“试一读欧美诸国法律发达史, 如立宪政, 废奴隶……等诸大法律, 何一不自血风肉雨中熏沐而来。” 【解释】形容剧烈残酷的屠杀或性格刚强【示例】清·曾朴《孽�;ā�:“虽说~的精神, 断无惜香怜玉的心绪。” 【故事】 |
| 材德兼备 | 〖解释〗材:通“才”。既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又有好的思想品质。 |
| 道学先生 | 〖解释〗指思想、作风特别迂腐的读书人。 |
| 换骨脱胎 | 〖解释〗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 就转凡胎为圣胎, 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 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
| 积重不反 | 〖解释〗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 很难改变。同“积重难返”。 |
| 积重不返 | 〖解释〗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 很难改变。同“积重难返”。 |
| 积重难反 | 〖解释〗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 很难改变。同“积重难返”。 |
| 冷水浇头 | 〖解释〗冷水从背上浇下来。比喻因突然遭受意外的打击或刺激, 思想为之一震或希望为之幻灭。同“冷水浇背”。 |
| 人非土木 | 〖解释〗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 |
| 人贫智短 | 〖解释〗指人一到无路可走的时候, 思想迟钝, 办法也就不多了。同“人穷智短”。 |
| 傻头傻脑 | 〖解释〗形容思想糊涂, 愚笨痴呆。 |
| 胜读十年书 | 〖解释〗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 |
| 世道人情 | 〖解释〗泛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思想情感等。同“世道人心”。 |
| 文理俱惬 | 〖解释〗文、理:指文辞表达和思想内容;惬:满足、满意。文章的形式和内容都令人满意。 |
| 榆木脑壳 | 〖解释〗比喻思想顽固。同“榆木脑袋”。 |
| 欧风墨雨 | 比喻来自欧美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侵袭 |
| 百家诸子 | 百家: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和阴阳家等流派;诸子: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等。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
| 保守主义 | 守旧、不想改进的思想和行为 |
| 本位主义 | 为自己所在的小单位打算而不顾整体利益的思想作风 |